文艺批评 | 刘俐俐:忆王富仁教授指点我如何面对困境和心灵痛苦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编者按
2017年5月2日下午,著名学者、鲁迅研究专家、“新国学”理念倡导者、汕头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荣休教授王富仁先生离世。为纪念王富仁先生逝世两周年,文艺批评特别推送由汕头大学文学院汇集校内外师友、同仁、学子所作九十余篇纪念文字编辑出版的在辰星与大地之间——王富仁先生纪念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版),并选取其中刘俐俐老师的纪念文章分享给大家。王富仁先生曾长期执着于精神探索和追求,他也因此获得了长久的幸福。在这种探索与追求之中,先生展现了他深刻的思想与厚重的灵魂。先生音容犹在,风骨长存!
本文选自《在辰星与大地之间——王富仁先生纪念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版),感谢作者刘俐俐老师授权“文艺批评”公号发表!
《在辰星与大地之间——王富仁先生纪念文集》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刘俐俐
忆王富仁教授指点我
如何面对困境和心灵痛苦
转眼间,王富仁教授离世已近四个月了。诸多学者尤其现代文学领域学者发表了不少怀念文字。从各个侧面追忆、描述和思考了王富仁教授学术和人格的诸多往事。八宝山公墓与王富仁教授告别那一刻起,我就想写篇回忆和纪念文章,却迟迟没有动笔。前不久汕头大学文学院来电话说编辑《王富仁先生纪念集》并向我约稿。这个硬性任务逼迫我反思,什么心理让我如此懒散?恍然间明白了:我将要回忆和纪念的是位思想深刻丰富、而且担当过于沉重的灵魂。这是件让人痛苦的事情。人之本性,东西方的哲学都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趋利避害。英国哲学家杰利米·边沁说: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主人的统治之下,这两个主人就是:痛苦和快乐。正是这两位主人指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看来我在不自觉间遵循了快乐原则,不愿回忆让我尊敬爱戴又有些担心,担心回忆会成为再次接触王富仁教授那颗沉重思索的心灵。那么,是为了什么,让王富仁教授成为因思之深刻而痛苦的人呢?这不难回答:他有爱人类的大悲悯情怀,宁愿一己痛苦而探索人类不痛苦之路。如果这样理解,我愿意再次面对和体悟王老师的精神世界。
王富仁
因为我的文艺学专业,让我与王富仁教授的结识、交往很独特。2004年秋季,聊城大学举办了一次现代文学青年学者论坛。会议议题和思路的记忆均已淡薄,但显然来自王富仁教授却有深刻印象。虽说早已不是青年学者了,却受邀参会并大会发言。记得我谈的是学习后殖民理论的心得,特别叙说了从文化边缘地带的兰州大学进入文化中心地带的南开大学的复杂感受,以为依赖这个经历,得以无师自通地搞懂了后殖民理论。这个后殖民理论心得可能给王老师留下了印象,虽说此前曾在某个会议上见过。随后,2005年底汕头大学举办左翼文学研讨会,我受王富仁教授邀请赴会。从此有了较多的电话交流。后来王富仁教授访问南开大学,有了一次充分交流。
和王老师结识与交往很奇特:绝无由认识后的客气到熟识,再到可能的思想交流过程。而是一经认识,即直接进入面对社会、人生和学术选择风格等较深层次交流。谈论过的话题很多,但如何认识和面对现实与人生困境以及精神痛苦的观念与方法等是集中的话题。
记得2010年左右,王富仁教授来访南开大学,我去明珠园看望他,有过一场就此话题较为深入的谈话。我说自己现实中遇到的委屈、困境以及心灵痛苦,王老师非常坦率地叙述了自己经验:不回避困境,反复地硬着头皮想,直到如此地步:困境和委屈似乎与己绝无关系了,成了外在于己的客体,这时精神得以超脱,痛苦全无,自然知道如何面对了。记得他说,有时想得都有些恶心了。这句话给我印象极深。
王富仁教授离世后,我反复回忆他就此给予我指点的这个细节,尤其回忆所谓硬着头皮想之“想”这个动词。想,书面语就是认识、思考。思考是面对某种或有形或无形的对象,此对象处于和主体对应之中。这认识活动。明清新的儒学家将认识对象看清楚,搞清楚它的规律叫做“穷理”。我以为,对象大小、特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愿意为之“穷理”。那么,王富仁教授之“想”,乃至想的都恶心了,必是他有种“穷理”的精神。既然王老师有这样的思路,必定体现在学术、为人等各个方面。
王富仁教授是著名学者,他“穷理”精神,也可表述为对学术的执着精神。我想,王富仁教授的学术道路可看作他“穷理”一个方面的体现。
从王老师的鲁迅研究方向来看,他努力回到鲁迅,揭示鲁迅作为思想家与文学家统一的独特性,并更关注鲁迅思想的独特创造性。这就突破了把鲁迅研究与现代文学研究纳入政治革命的既定研究模式。记得赵园教授在回顾自己“转向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属偶然,但也像命运” 的经历时说:“如果一个人的’学术史’足够漫长,就会有不止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问题在于你是否有选择的意愿和勇气”。这话说得好。我以为,王富仁老师后来转向“新国学”研究就是勇于选择的体现。“新国学”的概念,来自他这样的认识:以往的“国学”是一个既定的、封闭的凝固的概念,而“新国学”则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流变的概念。在以往的“国学”概念中,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而在“新国学”这个概念中,在不同领域从事着不同研究工作的知识分子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我看来,这个理解是他面对中国历史文化,硬着头皮反复想的结果。其实,近来有较多学者对“国学”概念提出过异议,与既有国学概念是隔断性的不具有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关。可是王老师,却在偏于一隅的汕头大学就此而“穷理”。我知道,王老师亲力亲为地主编了《新国学研究》集刊,至今已出版13集。缘于“新国学”研究的贯通性和连续性理路,这些年王老师自己写出了鲁迅与先秦诸子哲学思想之关系的系列论文,这几年又开始了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个案的研究考察,已经发表了几篇论文。这样的开阔包容精神还体现在他指导研究生:王老师曾经为学生于慈江专著《杨绛:走在小说边上》作序。认为于慈江摸到了学院学者文学家杨绛的脉搏。将王老师自己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与杨绛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乃至研究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就关注领域、理路和思维方式等都有差异,但更可看出王老师“新国学”概念的开阔视野与包容精神。
《杨绛:走在小说边上》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
“新国学”研究开阔包容精神,也成了我和王老师交往的契机。《新国学研究》问世不久,王老师对我说过,长于两万字乃至达十万字的论文,只要与“新国学”概念相吻合的可以给他。越是心怀敬重,就越不敢轻易给他论文。直到2013年王老师又约稿,我将自己的《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考》一文给了《新国学研究》,得以在第12集发表。该论文的研究路子与现代文学特别是王富仁老师的路子很不一样,侧重于故事如何讲述以及《故事新编》与中国古籍和民间传说的复杂借鉴承续的脉络等的梳理和讨论。显然不是现代文学传统研究理路。由此,我切实地体会了“新国学”动态、开放和不断发展乃至包容的精神。我很庆幸缘于此论文,我对王老师的“新国学”理念有了实在具体的回应,并留下了珍贵的纪念。
《新国学研究》第12辑
如果说,宋代新的儒学强调的“穷理”,但作为修身养性的方法,却强调从“格物”入手,即“格物致知”,通过了解外部世界的目的便是扩大对永恒之理的认识。理是抽象的,物是具体的。“格物”以“穷理”。用今天的话语说,“格物”其实是为了找到事物的真相,真相是什么?可以看作规律、特质等。规律又可用“必然性”表述。话说到这里,我回到了王老师去世前在阅读的几部书。发现了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列夫·舍斯托夫
(Lev Shestov)
《在约伯的天平上》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老师去世后,我特别注意浏览了关于他阅读的一些信息。知道了他这几年阅读或者重读的一些书,比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以及《在约伯的天平上》等。我特别在意他读的《在约伯的天平上》这部书。今天,我以为这是个接近王老师精神世界深刻和痛苦的通道。列夫·舍斯托夫是二十世纪俄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俄国流亡文化的突出代表。他的思想丰富也复杂。我特别在意舍斯托夫反对和颠覆“必然性”的思想可能引发王富仁教授诸多思考的一个关键点。其实,我们普遍接受的哲学思想是,科学研究就是探索和表述事物的合理性,而合理性依赖必然性,可以说,有了必然性才有合理性。但舍斯托夫却认为,从被希腊哲学奉为真理之最后标准的必然性,其实没有那么神圣。因为必然性只是人们对现实的一种认识和解释。很可能就是人们在现实面前的一种无奈,是人们无法改变现实时对现实的一种承认和顺从。人们从这所谓的“必然性”中得到安慰,就此放弃思考,这样统治者就可安稳地按照所谓“必然性”去做了。舍斯托夫指出,无论是斯宾诺莎把必然性与自由混为一谈,还是黑格尔从辩证法高度给“必然性”罩上光环,他都要予以颠覆。因为给予必然性如此崇高地位的的哲学家们隐瞒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必然性并不区分善与恶。回想王富仁教授的指点:将问题或痛苦反复想,乃至想成一个外在于自己的他者。这样思想方法包含着不轻易相信所谓“必然性”的思想因素。我理解,王老师是在区分善与恶的层面上不轻易信所谓必然性的。而有这样思路的学者,内心必定是深刻的、痛苦的。是的,与不断质疑“必然性”相关联的是,舍斯托夫认为,人的自由是人自己把握的,人的拯救也就是让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别尔加耶夫说,舍斯托夫的逝世,让世界上少了一双洞察现代社会的“魔眼”,可见舍斯托夫思想之尖锐和颠覆性。
我的直觉是,舍斯托夫是俄罗斯文化的守夜人,这让我联想起王富仁教授的著作《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王老师去世前读《在约伯的天平上》,是否在认可舍斯托夫颠覆“必然性”的前提下,为获得思想和探索之自由,与舍斯托夫有了共鸣?我想,确实可以说,他们都是敢于让自己体验苦难,黑暗中独立坚守且敢于担当的人,这样的人当然会不断探索,不轻易认可“必然性”。他们是于困境中能发现他人所未见,道他人所不敢道、不能道。我知道,直到临终前,王老师还大声疾呼:“中国现代文化的绅士化的发展、才子化的发展、流氓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从中国文化诞生以来从来没有达到的最高点,……”。我以为,此乃振聋发聩之言。我本人在高校任教,才子化和流氓化自认为是不会有的,但绅士化危险确有无疑。回顾王老师指点的如何面对困境的思维方式,我再次提醒自己要警觉。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回忆王富仁教授指点我如何应对痛苦的往事,我又做了一次努力,努力理解王老师的内在世界。他是愿意承担探索与思考并痛苦着的人。但是,其实他是获得了大快乐的人:思考和享受思考成果的大快乐。也自然享受到了大幸福。看看王老师那些或者笑容灿烂的生活照,或者激情四射的演讲照,没有理由不相信他是享有大快乐大幸福的人,其实,幸福哲学已经告诉人们,幸福分为高级幸福和低级幸福、长久幸福和短暂幸福。执着于精神追求和探索,有所担当的人,所获为高级的长久的幸福,我以为,王老师是带着他的高级而且长久的幸福平静地走的。
文笔至此,我知道了,王老师的精神世界是永远值得学习的所在。
本文选自《在辰星与大地之间——王富仁先生纪念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版)
《在辰星与大地之间——王富仁先生纪念文集》
主编:汕头大学文学院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8
目录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代前言
毛思慧
王富仁先生纪念会发言
严家炎
缅怀王富仁教授
王 信
樊骏与王富仁
——在王富仁追思会上的发言
钱理群
“知我者”走了,我还活着
——悼念富仁
吴福辉
生命因悲哀而庄严
——悼富仁(外一章)
赵 园
送别富仁
尾崎文昭
哀悼王富仁先生
陈子善
王富仁《鲁迅与顾颉刚》序
黄子平
“大师兄”王富仁
小谷一郎
懷念王富仁老師
丁 帆
启蒙是启蒙者的悲剧
陈平原
追记王富仁兄的三句话
陈思和
夜对星空思富仁
王富仁《樊骏论》序
罗 钢
长歌当哭
——怀念富仁
王晓明
并不就真的不可能
孙 郁
一个时代的稀有之音
汪 晖
王富仁著《端木蕻良》序言
刘俐俐
忆王富仁教授指点我如何面对困境和心灵痛苦
宋剑华
灯下漫笔:我与王富仁先生的几件往事
殷国明
富仁兄,你一直是我的镜子
——关于写给王富仁的两首诗
陈国恩
追忆王富仁先生,兼论其思想探索
王 坤
永恒的笑容 不朽的丰碑
——怀念王富仁先生
朱寿桐
“自鸣失意”的富仁先生
高远东
泰山其颓乎 哲人其萎
——我所接触和理解的王富仁老师及其时代
解志熙 (15)
“观人于微而知其著”
——我所见到的王富仁先生
冯 媛
和王老师的汕大缘
旷新年
“感觉到了作为人的伟大”
——纪念王富仁老师
王家平
王富仁老师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气质
朱玉麒
赶不上的送行
曾令存
怀念王富仁先生
汤奇云
启蒙者的哀音
——怀念王富仁先生
李 浩
王富仁先生琐记
艾晓波
愿“思想的自由运动”者王富仁先生安息
曹清华
纪念王富仁老师
符杰祥
“回到鲁迅”的启蒙图景与理论反思
龚 刚
悼王富仁,步陳思和原韻
魏智渊
先生已作古,铿锵有回声
朱崇科
我所知道的王富仁先生
张 克
“鲁迅怎么看我们”
——王富仁的鲁迅研究断想
郭小东
吾师王富仁先生
——在大潮汕望京
钱振纲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怀念恩师王富仁先生
谭桂林
可以追随但不可复现的存在
——怀念恩师王富仁先生
何希凡
心中有只不死鸟
孙振春
仰望您的一万多个太阳和五百多个月亮
——怀念恩师王富仁先生
张学义
追寻王富仁老师
廖四平
王富仁先生
——亲友琐忆之十五
谢晓霞
你带着永远的笑容走了
——沉痛悼念恩师王富仁先生
孔育新
今日宜昌大雨
——谨以缅怀王富仁恩师
王伟廉
汕头大学里的那一道风景——纪念王富仁教授
林伦伦
他是为建设“新国学”研究基地而来的
顾 彬
Der alte Mann im jungen Garten
Ein Sonett zur Erinnerung an Wang Furen
(青春花园中的老人
——纪念/怀念王富仁教授)
刘西瑞
三江有幸遇斯人
张惠民
巨人的背影
——送别王富仁先生
陈楚群
悼王富仁教授
杨庆杰
寒星归寂寞,后学苦彷徨
——纪念王富仁先生
徐严平
永远的笑容
——悼王富仁先生
庄 园
王先生在南方
张艳艳
感念王富仁老师
林晓娜
悼王富仁先生
郜 飞(素描画)
王富仁先生
彭小燕
悼恩师
蔡秋彦
我的老师王富仁先生
汤 灿
别担心我,我马上就来
梁 丹
敬王富仁老师
王初薇
知识分子的学术正义与民族良心
——沉痛悼念王富仁老师
黎鸿鑫
悼王富仁老师
李亚萍
有一种纪念 叫不曾离去
——忆王老师
裴 双
沉痛悼念我的恩师
麻治金
王富仁老师,我的藤野先生
李玉辉
哀悼王富仁师二章
李远青
他的高度:怀念王富仁老师
林洁伟
恩师已逝,精神永存
——悼念王富仁师
张云皓
风中的狂人
——追思王富仁老师
赖丽思
忆我的先生王富仁
辛梓敏
“藤野先生”
广隶
念王富仁先生
莫春艳
一些想说的话
黄恩恩
“五四”缅怀富仁师
——再读《青年要在文化经典中成长》
黄美怡
悼念王富仁老师
雷 恒
追思王富仁老师
曾 婷
追思王富仁老师
池慧勤
记忆王富仁老师
李嘉琪
别了,老师
周楷棋
追忆王富仁老师
李 超
哀 口饮
李影媚
沉痛悼念王富仁老师
张金城
悼念王富仁老师
宫 立
永远的王富仁师
范国富
追念恩师王富仁先生
李少杰
悼仁师
朱 晓
回忆如昨,温暖如初
——追思王富仁老师
陈倩华
平凡生活中的王老师
韦仁仁
怀念吾师
编后记
文集编后记
明日推送
李润霞
以艾青与青年诗人的关系为例
重评“朦胧诗论争”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 | 谭桂林:可以追随但不可复现的存在 ——怀念恩师王富仁先生
文艺批评 | 张克:“鲁迅怎么看我们”——王富仁的鲁迅研究断想
○
本期编辑|法国梧桐
图源|网络
○
微信号:Wenyipiping
微博号:文艺批评Wenyipiping
IPHONE用户
由此赞赏